文章

顯示從 8月, 2017 起發佈的文章

地鐵隨想

圖片
換了一個耳筒,世界美好了很多。 香港的地鐵,很吵。我每天都需要跟電台的同事開一個電話con call,如果我是在地鐵車廂,同事都會說我的周圍很吵。背景聲令人很煩躁。 很煩躁的是,你總是會見到一些老人家,以一種「為什麼你可以坐」的氣勢,站在年輕人旁邊。 我就直接的覺得,過去的日子,有很多人在「網路」炒作讓座,就令老人都覺得他們在地鐵,就很應該坐。 我的朋友,曾經對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。他跟媽媽出行,他媽媽都七十多歲了。在地鐵,有人讓座,Auntie搞笑,對那個讓座的少年說:「我看起來很老嗎?」結果嚇得那少年坐下來了。 當然,我見更多的,是很多老友記,特意不坐關愛座。他們有兩種想法: 一、關愛座應該留給比我更老的人坐。 二、我老,我就應該坐。個位係我的。 常聽人說,香港是一個吃子的社會。政治獄由年輕人坐,地鐵坐位老人就搶著坐。樓房擁有權都是上上一代及上上上一代的香港人把持的。他們買房何等容易,一代人賺了下三代人的錢,然後覺得年輕人不夠「努力」,「抗壓力不足」。 面對這種世道,我也只是卑微地,用一個隔音耳筒。對推撞的老人不客氣的說一句:「你唔好撞埋黎,我都會痛架。」有咩,就出聲鬧。有一天,我或許會上YouTube,然後被一些道德L批鬥,說我為什麼跟弱勢吵,說我為什麼「三十幾歲人還要用公共交通工具」。這些道德撚,是不會改變社會的。 而一想起,我用盡全力去改變一點,就被這些道德撚享受,我就很沮喪。 對,還是聽聽朋友A說,他在地鐵的小確幸,是……
圖片
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沒有同情心? 先問一個問題:為什麼我們會有同情心? 還記得小時候,華東水災,大家都好像很用心的去為「中國人」籌款。當時香港人很簡單,好像很需要一件「事件」去告訴自己,原來你也是中國人。所以,那時候華東水災,演藝界一呼百應,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。你記得嗎,那時候,黎明本來走了,因為有一個有錢人,說想「點唱」,想聽黎明唱《對不起我愛你》: 那一年,是1991年,六四事件之後兩年。那時候,大家都知道香港會回歸。那時候,我看著黎明,家人都說,他為什麼走音。那時候,我只是一個11歲的小孩,我當然也只會跟著家人一起笑黎明。因為,你知道在家中,真的不需要持很大的反對意見。你不想被視為反叛,你的日子不好過的。但當時日過,我有機會在大眾面前表演,我有機會走到台上,我知道,表演要做得好,需要「練功」之外,還需要綵排。沒有練習,沒有跟樂隊老師「夾過」,台上的人聽不到樂隊的聲音而荒腔走板,其實不足為奇。那時候,沒有網路,沒有人會出來為黎明說項,說那些為籌款的有錢人強人所難,令黎明出醜。 沒有。 現在呢?四川地震,如果你真的有點同情心,或是有經歷過地震,也許你都會動之以情的覺得有些人或許需要幫助。但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,我們越來越怕跟車太貼。我們怕我們的「第二身份」(即你的網上身份)被視為是蠢是笨。四川地震是什麼?是強捐,是紅十字會郭美美,是中國人已強起來,是沒有強國客你香港早就完蛋了捐什麼捐。捐?說到最後,那一個在網路說「捐畀四川D熊貓都好過捐畀人」的中一女生,大家有還她一個公道嗎?當時報章叫她的「說話」是 冷血網誌 ,說她「無人道」,學校迫他出來道歉。現在呢?那時候鬧過這女生的人,有出來道歉嗎? 沒有。 在網路說話,在現實世界要負責的,輕則被迫道歉記大過,重則被告上法庭面對刑責。 現在大家都會玩了。在知悉自己身份的場域,大家都不說話,就連like一個也不敢。因為,敢言絕對是包袱。坦言隨時會令自己身敗名裂。大家傾向相信暱名的介紹,博客推介一定好, 開飯無名無姓的笑笑喊喊最有見地。 為什麼?因為他們不用負責任。 不負責任的東西,最多人相信? 是,就是這樣。 可笑嗎?可笑。 香港人就這樣。 這陣子的「打書釘事件」,其實,一開始有很多人都懷疑。我認識的「

誰決定把黃浩然搞得像技安+蓋鳴暉?

圖片
這兩天,在網路廣告,尤其是beauty的朋友,都在問一個問題: 為什麼這個廣告可以這樣子出街。 我第一次看到這廣告的時候,是來自這雜誌。這雜誌拍男明星,應該爐火純青,有丁點常理的人,都不會讓這些照片出街。 結果,果然引發關公災難。 素顏說她像蓋鳴暉。 我的朋友就說他像: 唔怪得之似曾相識。 A post shared by 健吾 (@kengophoto) on Aug 8, 2017 at 9:19pm PDT 這個說黃浩然像蓋鳴暉的post,比這男性雜誌的「廣告客稿」,多了至少500個reaction。我的instagram post亦有三百幾個。 更重要的是,大家行內人,都覺得這套照片很有問題: 一、點解做完gym個妝可以咁? 二、為左個brand name出D,隻手怪到咁? 三、呢個星識隔空取物?乜唔開蓋D野都倒到出黎? 四、執到咁,咁叫靚咩? 於是,大家就開始問,究竟係咪個客堅持。因為,基本上如果agency有少少腦或者有少少責任心,都唔似會咁樣做野。而家好多時係香港,客畀錢,就好像大晒一樣。 聽說,行內agency很多人說我難搞,因為我會回嘴,我會覺得個客要的東西很「無理」,很不適合。 對啊,因為有些客真的是無理啊。你看看這個客?大概是很「堅持己見」,於是就搞出關公災難,搞到個明星出醜,還搞到自己本來是一個中高檔的品牌給大家訕笑,還好像hide post了。這樣子的廣告,真的值得做嗎?如果你看著一些不好的東西硬要塞到你的面書,你對自己有點要求有點底線,你都會say no。可是,這樣子就會給外面的agency說你「難搞」和「貴」。現在很多人不難搞呀,幫你出了這個 蓋黃浩然 的照片了,外面很多人吃著花生很開心,那個人受害? 還是個客而已。 也許,他們可以告訴自己,有noise 好過沒有。只是,damage已做成,香港人當然很快忘記。以後,大家就會記得這個品牌,曾經出過這麼一個花生廣告,令這個沉悶的暑假,有點笑點。

如你喜歡怪人,其實我很美

圖片
我不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收錢的人。只要是朋友,我很易話為的。 故事是這樣的。幾天之前,我傳了我在這世上唯一的狗朋友 Dee Bee 的一個呼籲。我想跟大家說說,我所認識的唐狗朋友。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engopage/posts/1510680548993665 故事是這樣的。有一天,Deebee 傳了一個簡訊上網,說他正在和一隻狗公同居,他叫 Edward。是一隻六個月的唐狗。 我一聽到,我就覺得Deebee 是真心想幫這個同伴吧。你知道嗎?香港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人地方,尤其是嶺南地區,有一句說話,叫「住洋樓,養番狗」,你在救狗之家,又或是毛孩守護者這些場域,只要說說有純種犬要領養,他們的inbox很快就會有人垂詢,即使你跟他們說明清楚,牠們性格有一點問題也好,準主人們都是沒有所謂的。因為他們都愛番狗。 但唐狗呢?對不起,你種賤,加上你生於香港,唐狗就只有賤過地底泥。但很搞笑的,外國人領養狗隻的時候,都是領養唐狗的。 Deebee好幾年前進入了我的朋友M教授的家,得到非常好的照顧。牠是不用吃狗糧的,Deebee的吃食,全由M教授打點。而且一天兩次都會去散步排便便。現在,當救狗之家需要找狗狗去學校做講座,牠都會是座上客。因為,牠真的很乖。 你看,牠去聖士提反溝女哩。 老實說,Deebee也不是第一天就那麼乖的。牠出生的時候一段時間,好像受過虐待,很怕人,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,才知道M教授和他的朋友都是好人,才開始變得會跟我們玩。 只是,Edward 就不同了。Edward 一開始的時候,是跟他的妹妹Sandy一起被救到的。Sandy 不知道是命好或是怎麼樣,很快就被領養了。 而Edward 就到了救狗之家主腦在南丫島的基地。Edward 是唐狗,又沒有 house training (即是不知道如何在一個香港的「家」自處),於是救狗之家的教育經理C君就問M教授可不可以幫忙訓練一下Edward。 「Deebee來的時候,也是六個月。現在Edward也是六個月大。」M教授說:「Edward 作為一條狗牠是很OK的。但牠不知道如何面對人類。而牠仍然對車有點恐懼,因為牠在南丫島沒有見過車。」 經過十天的訓練,Edward 已很好了

關於牙力的故事

關於牙醫,我有點故事可以說。 我爸還在世時,牙齒不好。但我沒有太理會,因為他好像會「自己搞掂」。而他搞掂的方法,就是返大陸整牙。 但後來,好像用了幾年,情況就出了問題。這時候,我慶幸自己是一個教書的人。我有學生成材,當了牙醫,即時找她幫忙。她叫Dr. J。Dr. J看了我爸的牙之後說:「你爸上了大陸植牙,但你知道嗎?正常的植牙,是要一根一根整的。植四隻,就要四支樁。但大陸的牙醫,他們為了方便,就一次過用一條牙橋,一次過整四隻。好像『青馬大橋』一樣。這樣子,牙醫做事少了,但如果病人壞了一隻,就不能只修一隻,就要四隻再整。你爸年紀大,又肺不好,要整牙可能很大工程。」 我聽了之後,也深明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的道理。當時心有點不舒服,問自己為什麼不早一點賺多一點錢,等他可以在香港整,不回大陸。 後來,Dr. J人好,幫我搞定了。爸也算叻,那時候,那年紀,那病況,可以經歷那次的牙科工程,雖不是什麼難事,但對一個年屆八十多的老人家,還是有點難度。 之後,又看到這個Post: 原文在此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lfredlgj/posts/10155685940496579 黃醫如是說: 除了一般的傳媒角度以外,「港人北上整牙致面癱」這樁新聞揭示了兩個較少人留意的問題: 一、大眾未必知道,香港醫生或多或少也曾經「為大陸醫生執手尾」。我沒有對牙醫的情況很清楚,但想來也相去不遠矣。 大陸是有大國手丶好醫生的,但因為制度問題,醫生質素良莠不齊。貧苦大眾患病求醫,能否遇到好醫生,就要靠運氣了。遇到了庸醫後再回港求醫時,大陸那些可信度成疑的檢查報告、語焉不詳的醫療記錄,以至在治療或手術後出現的嚴重併發症,都為我們帶來了額外的負擔。這些「手尾」,有時甚至比病者原來的疾病更難處理。 中港區隔日漸模糊,可以預見這個問題將會日益嚴重。 二、這個問題比起第一個,潛在的災難更嚴重、更吊詭。 香港的醫生和牙醫是嚴禁作兜攬招徠的。醫生只能在報刊提供客觀資料如姓名、醫務所名稱、地址、專業資格、看診時間、聯絡方法,以供公眾參考 。刊登時也不可以出現在醫療或健康產品廣告附近,就連篇幅尺寸都有限制。規管十分嚴格,若然違規則甚至可被吊銷執照。 此舉在於保障病人免受誤導性廣告影響,長遠而言,亦有助保持醫療專業水準。最近,